杏盛娱乐2位博士杏盛申請的課題獲中國法學會2022年度部級法學研究課題立項

發布者:孫婷發布時間:2022-09-05瀏覽次數:378


近日,中國法學會發布2022年度部級法學研究課題立項公示公告,杏盛娱乐共9項課題喜獲立項,其中包括經濟法學院2位博士杏盛申請的2項課題,分別是2019級博士生丁瑤的《數據要素市場行政壁壘法律規製研究》和2020級博士生陳亦雨的《區際碳轉移的法律調整》,向她們表示熱烈的祝賀!

(左圖為丁瑤,右圖為陳亦雨)

為了更好地了解她們的學術科研和課題申請經驗,杏盛院培養辦公室特地采訪了2位博士生和她們共同的博士生導師陳婉玲教授,下面,就讓我們來聽聽她們的分享。


一、課題申請前的準備

丁瑤:

    感謝導師第一時間在師門群裏分享課題申請信息,鼓勵在讀博士生積極參與。我對此次課題申請進行了充分準備首先,在選題方面,逐項對照課題指南尋找與自己研究領域契合的選題。課題申報研究應當與自身的學術研究保持連貫性,這樣才能保證對課題選題所涉及的問題把握精準、理解深刻、論證充分。其次,課題申請前盡早開展準備工作。資料收集和課題論證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中國法學會課題多采取“立項評審和結項鑒定”合並的方式,在課題申請時即要求取得相應研究成果,因此,更需要提前做好充分準備。由於本人一直跟隨導師研究區域經濟法治問題,前期進行了大量的資料閱讀和知識儲備,在課題申報公告時已有初步的研究成果,在後續課題申請時再進行集中豐富完善,保證提交研究成果的質量。最後,課題申請書的撰寫註意語言簡練、理順邏輯。因課題申請書有字數要求,需用盡量簡潔凝練的學術語言概括研究主旨和脈絡。同時,提交的申請材料也應註意格式規範性,秉持認真對待的態度。

陳亦雨:

我此次申報課題的主題是《區際碳轉移的法律調整》。我在讀博初期走了許多彎路,或許是太想讓自己的文章看上去“理論性強”、“高大上”了,反而脫離了現實,寫出來的東西很空洞,學術價值低。博導陳老師因此一遍又一遍跟我強調,寫文章要關註時代發展與現實問題,不能“空喊口號、無法落地”。於是我開始有意識地關註各類國家政策、財經新聞以及身邊的相關現象,並細心收藏和整理,逐漸積累起了自己的“選題素材庫”。這個過程中,我關註到,在國家“雙碳目標”下,山西、內蒙等資源型區域正經歷著巨量的碳排放利益外溢,但目前還幾乎未有法學的學者關註過其中的利益協調和責任分擔問題。這個問題的本質,與陳老師帶我研究的“區域行為外部性”、“區域發展權”等理論非常契合,又融合了國家綠色發展與區域協調發展兩大戰略重點、是國家發展進程中亟需重視的現實問題。於是我在征求了老師的意見後,毫不猶豫地選擇申報了這個主題。

在申報此次法學會課題之前,陳老師已經帶我們參與過國家哲社、發改委等多次高級別的課題寫作與申報。每次申報,陳老師都會不厭其煩地教我們如何選題、擬題、理順邏輯、搭建框架、組織語言……我自身資質平平,剛入師門時基礎也不紮實,感謝老師系統、細致的科研訓練和基本功的打磨,入陳門兩年,獲益頗豐。


二、學術科研經驗分享

丁瑤:

1.保持問題意識。在選題時應保持問題意識,針對國家法治建設中亟需解決的前沿問題進行切入,否則整個研究就會非常散亂,缺少主心骨,猶如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此次中標選題即是立足數據要素市場與區域經濟法製的交叉領域挖掘問題、展開論證。要關註時代、關切現實,善於提出並解決問題。

2.保證長期積累。學術研究是獲取知識、繼承和發展理論、開拓新領域、探索新發現、提出新思想的研究活動。這需要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需要經過必要的臺階、遞進式的歷練和培養。

3.敬畏學術、重視細節。不管是論文中的語句措辭、引註內容,還是課題申報與論文投稿時的格式細節,都要要求自己盡可能做到規範。

陳亦雨:

1.做好科研規劃。做科研不能著急,沒有系統化的理論積累,很難去深入分析、推演現實問題,更難寫出一篇有價值的文章。如果有做科研的興趣,不妨在本科、碩士期間就好好讀書積累,不要想著投機取巧去做“短平快”的事,那反而是在浪費時間。博士三年太短了,要做的事情很多,如果打定主意要讀博,真的需要趁早規劃,不然博士三年就很容易慌慌張張匆匆忙忙地度過,被各種事情裹挾,很難沉下心來研究問題。

2.註意積累方法。我認為也不用直接就去啃大本的理論書,那可能太枯燥了,建議可以自己找個實際問題作為要寫的文章主題,帶著問題去翻書、琢磨、整理、寫作,這個過程中,你會慢慢發現這些書“挺有嚼勁”,也更容易激發興趣、堅持下去。

3.培養科研能力。科研能力培養是有規律的,這是一個從“認識理論工具”到“利用理論工具”到“內化理論工具以形成思維範式”的過程。在寫文章寫到“肚子裏沒墨”的時候,去翻翻理論經典,或者向老師討教,就總是能從前輩們的論述中得到新的思路。


三、博導眼中的她們

陳婉玲:

祝賀丁瑤和亦雨雙雙斬獲中國法學會部級課題,對於博士生而言,能夠獲此立項實屬不易,這是她們幾年來在學術上孜孜不倦苦練內功、勤奮努力厚積薄發的結果。丁瑤和亦雨分別是我帶的19級和20級博士生,是我們區域經濟法治研究團隊的核心成員。

入學以來,她們積極參與各種科研活動和全國性乃至國際性學術會議,不僅勤於思考,勇於表達,產出一系列重要成果,還踴躍參加社會實踐調研,為地方政府、中國法學會撰寫一系列的立法建議和決策咨詢報告。兩人連續兩年同時獲得學校博士杏盛學術研究項目和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培育一等資助,陸續在C級刊物和重要報刊發表相關論著,從這些學術活動的社會效果來看,一定程度上為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法治理論研究和立法進程產生了積極作用。丁瑤同學與我合作的《區域經濟一體化源流追溯與認知糾偏》一文被《新華文摘》全文轉載,這種學術認同對一個在校生而言已是至高的榮耀。

成績的到來並非一蹴而就,說實在的,當2月份我把法學會課題申報公告轉達她們的時候,就對她們獲得立項充滿信心。因為經過幾年系統的科研訓練和基本功的不懈打磨,她們已經紮實掌握了學術研究的方法論,熟諳了學術創作的基本路徑,養成了吃苦耐勞鍥而不舍的學術韌勁,迅速成長為區域經濟法治研究的新銳。兩位的成長過程有力地說明,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天道酬勤,只要腳踏實地、精耕細作,定能獲得收獲的喜悅。再次祝賀兩位青年才俊,她們很棒,加油!


(圖為陳婉玲教授帶著2位博士生開展調研)


四、她們心中的博導

丁瑤:

導師陳婉玲教授是一位對學術滿懷熱情、嚴謹治學、待學生如己出的好老師。陳老師在全身心投入學術科研的同時,也非常註重對學生的指導,全方位培養學生的學術規範性、鍛煉學生的科研能力。

在課題參與方面,無論是國家重大課題,還是省部級課題,以及各類智庫項目,導師都給予我們參與的機會,從課題的論證、資料收集、申請、階段性成果研究、課題結項等全流程訓練、跟進,給我們深度學習、實練的寶貴機會。

師門讀書會也是導師培養學生學術能力的特色。師門幾乎每周或隔周舉辦讀書會,圍繞選定主題或相關書目做資料收集,在讀書會上交流分享、集中研討,或由大家圍繞正在研究的論文進行討論。師門讀書會既鍛煉了我們的資料閱讀分析能力,又能在知識共享的基礎上開拓思路、形成合力。

除了學習書本上的知識,陳老師還經常帶學生進行實地調研、參與學術會議,開拓學術眼界。在陳老師的帶領下,我們前往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執委會、新安江—千島湖生態保護補償試驗區等進行實地調研,將學術理論立足於實踐問題;此外,陳老師還鼓勵學生們積極投稿,參與經濟法年會、經濟法30人論壇等學術會議,爭取會上發言機會。

老師認真嚴謹的學術態度也深深的影響著我們。每次去導師家,老師的書桌上總是堆滿書籍,論文精雕細琢、修改許多遍後才算完成。老師很愛學生,經常留我們在家中一起吃飯,湯老師用心準備美食,大家一起說說笑笑,讓吃了許久食堂的我們感受家的味道,這些都將成為師門美好的回憶。

陳亦雨:

培養學生的理論溯源意識。我早在大三時,就修習了老師《經濟法前沿問題研究》的課程。從古典自然法學派到華政建築靈感的由來,從社會法學派的興起到當下各類經濟現象的討論,對各類問題追根溯源的態度,讓課堂有一種“醇厚”的味道,讓每句話都很值得細細琢磨。讀博之後,不論是讀書會上的書單和討論,還是指導論文時的方法和思路……老師都非常強調做研究時的理論溯源意識,不僅讓我們的文章更有質感,也讓我們的思維更為嚴謹和發散。

坐“冷板凳”的態度。陳老師在取得頗為豐碩的科研成果的基礎上,仍然每日筆耕不輟、悉心培養弟子,把人文情懷自覺地融入於做研究的全過程……幾十年如一日的積累和堅持,才形成了如今老師的深厚功底與修為。老師的言傳身教讓我發自內心敬佩,也使我深切地感悟到:人生的真正價值在於對社會的貢獻,我更加需要拒絕“躺平”消極心態,要有耐得住寂寞的胸懷,突破功利主義的認知局限,靜下心來日拱一卒、苦練內功。

大家庭式”的師門。陳老師和她的家人為我們營造了一個“大家庭式”的師門,老師帶著碩博學生定期開讀書會、出去遊玩,我們快樂地在老師家裏蹭吃蹭喝蹭拍照。我們像一家人一樣,長幼有序、勤謹治學又其樂融融、打成一片。“學者當自樹其幟”,我們師門一定會在老師的引領下,繼續加強基本理論攻關、豐富區域法治理論體系,在自身領域開拓新的天地。


(師門大家庭在陳老師家的花園舉辦讀書會)







杏盛娱乐专业提供:杏盛娱乐杏盛杏盛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杏盛娱乐欢迎您。 杏盛娱乐官網xml地圖